English

城市与区域规划课程结课讨论会圆满举行


65日全天,在我所办公楼5楼会议室顺利举办了城市与区域规划课程结课讨论会。本次讨论会由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陈雯研究员主持,副所长段学军研究员以及张落成研究员、赵海霞副研究员、吴威副研究员、孙伟副研究员、宋伟轩副研究员、李平星副研究员、袁丰副研究员、梁双波助理研究员参与此次讨论会。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前期精心准备,参加本课程的研究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口头汇报,参会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了评论、提问和讨论。本次讨论会主题涵盖经济差异、产业区位、新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区域一体化等多个人文地理学热点领域。 

徐辰小组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将发展现实与预期纳入信用话语体系,探求江北新区成功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重点分析货币及制度在江北新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尝试从信用角度理解个人、企业乃至新区的行为转变,探讨江北新区未来可能发展路径并提出基于实体及虚拟两种道路的发展模式。 

刘玮辰小组基于德清大量案例,反思现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尝试通过校车服务模式来缓解教育设施地区差异、提高设施利用率与推动社会公平的可能性。在广泛居民调查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多样化服务供给方式并总结出区位、公众、风险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模式。 

陈维肖小组聚焦于区域一体化中的府际关系,梳理郑汴一体化发展历程及其在行政、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的横向府际合作并总结其发展困境、原因与对策。结合广佛、西咸案例,总结区域一体化地方政府横向府际合作规律和特征,提出基于府际关系理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张金磊小组以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为议题,从全新视角解读经济差异这一经典议题,以故事叙述为表达手段,着重分析淘宝村、宿迁电子商务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提出以点带面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与可能性路径。 

郑军小组基于大都市跨界理论,以滁州汊河与南京为案例,总结两者关系演变的三次发展阶段,提炼出较为普适性的大都市地区与其边缘地理相邻的小城镇互动发展模式,提出超越行政区范畴、基于经济区意义的城市治理与发展新理念。 

王晖小组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等前沿理论,总结归纳我国外商投资的空间动态,从企业视角提炼外资对本土企业演化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文献总结加以佐证,提出我国外商投资的市场转向与结构转向以及创新是产业演化的内核等观点。

本次讨论会锻炼了研究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精神,各个小组的开放式讨论引发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达到讨论课知识共享的初衷,该创新式教学模式也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