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三届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青年交叉论坛成功举办


6月6日至7日,“第三届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青年交叉论坛”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承办。 

本次会议凸显“青年”和“交叉”两大关键词,邀请活跃在土壤水文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领域前沿的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参与交流。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段晓男处长、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陈洪松研究员、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员、中科院植物所杨元合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员、浙江大学陈丁江教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朱青研究员等60余名学者参与本次论坛。 

大会特邀报告中,金章东以“湖泊沉积研究的难点与重点”为题,系统分析了使用湖泊沉积物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优势与局限性,对湖泊沉积物识别灾难性/突变事件、区分“人类世”特征等实际应用方面的前景做出展望。杨元合以“高寒草地土壤碳动态及其稳定机制”为题,指出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冻土区活动层碳库仍然在持续增加这一现象,继而从高寒草地土壤碳稳定机制着手,深入分析机理,提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表层30cm土壤是显著碳汇等结论。汤秋鸿以“黄河流域水循环与全球变化”为题,从流量、水沙含量、断流时间、水资源需求等多个方面阐述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黄河流域环境变化,认为降雨增多等气候变化无法逆转水资源紧缺形势,节水增效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与用水增长脱钩,是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可行途径。段晓男作了“基于文献计量的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发展分析”的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地学研究呈现跨国合作、大团队合作、基础研究多学科交叉汇聚融合发展的趋势,号召科学家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此外, 2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土壤养分限制、高原山地土壤侵蚀防治、喀斯特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干旱研究的指数和模型应用、森林土壤碳库对水热梯度的响应、氮沉降作用下温室气体产生路径等内容作了大会学术报告,分享各自最新进展,并与会学者展开讨论。 

作为地球关键带过程的重要环节,土壤水文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紧密联系,其耦合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需要综合和集成多个学科协同解答。此次论坛围绕土壤水文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间的综合与集成,探讨多尺度水文过程动态监测、模型模拟与环境效应,地上-地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过程观测、建模与预测,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演化机制及其对关键带服务功能的影响,助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间的交叉合作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