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鄱阳湖湿地越冬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取得新进展报道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维持和加强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监管与保护事关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提高,典型湿地水禽生境质量及其健康状况也正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人类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将改变水禽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迫使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外来干扰,对越冬水禽栖息地适宜性格局构成威胁。因此,维持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保护湿地水禽,融合多技术、跨学科分析长时间尺度土地格局时空变化对湿地水禽生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鄱阳湖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东亚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越冬水禽栖息地。然而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三峡工程建设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鄱阳湖地区土地格局时空变化剧烈,其变化必将引起水禽迁徙及栖息分布的变化。因此,我所青年科研人员汤旭光等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结合水禽栖息地的环境特征,选择影响水禽栖息的水源状况、干扰条件、食物丰富度以及土地利用作为评价指标构建鄱阳湖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并以此基础上,从1995年、2005年到2014年,分三期动态评价20年来土地格局时空变化对鄱阳湖湿地水禽生境的影响,为鄱阳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历次水禽调查数据(1997~2013)表明,鄱阳湖湿地越冬水鸟雁鸭类所占比例最高,且该类水禽为食草性为主,因此本研究以雁鸭类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生境指标。同时,收集三期江西省交通图矢量化获取研究区高铁、铁路、高速公路、主要公路(国道与省道)及次要公路(县乡道)信息,构建精细化的权重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枯水期水域面积持续萎缩,而湿地、草地面积增长显著,同时加上江西省的“旱地改水田”工程的作用,为越冬水禽提供了更多适宜性的生境。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2003年首次蓄水,至2012年达预期水位(175 m),而本研究所选时相正与此相吻合,因此也是对该工程潜在环境效应的再诊断。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水禽生境只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一个方面,对于服务功能的综合决策与提升还需要与其他供给、调节功能进行权衡。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支持。研究成果发表环境科学类主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4.099)。

Xuguang Tang, Hengpeng Li*, Xibao Xu, Guishan Yang, Guihua Liu, Xinyan Li, Dongqiang Chen. Changing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on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for wintering Anseriformes in China's Poyang Lake reg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6, 557–558: 296–306.

鄱阳湖地区越冬水禽栖息地适宜性典型评价指标时空格局. a)水域分布,包括河流、坑塘、湖泊;(b)人类干扰因素,包括居工用地及不同级别的道路网;(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d)植被指数.

 

 

图2 近20年来鄱阳湖地区越冬水禽栖息地适宜性动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