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本世纪干旱及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具有“夏季高水似湖,冬季低水似河”的水文节律特性,在涵养水源、调蓄水量、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湖区低水位屡创新低,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对湖区及周边的生产生活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鄱阳湖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涉及长江上游三峡水库蓄水运行是否触发下游地区的干旱事件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现代湖泊干旱成因复杂,涉及自然节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通江湖泊干旱的多成因机制研究”、研究所一三五战略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长江中游两湖水量变化关键过程及集成模拟研究”的联合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刘元波研究员水文遥感研究组采用1960年以来的水文气象数据、长时序的多源遥感数据和地面定位观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多尺度的水量平衡分析及归因方法、定量遥感反演及校正方法,结合河湖水文水动力模型的模拟结果,通过建立湖泊水位标准化指数识别了干旱事件,区分了水量收支各要素变化对本世纪以来逐次干旱事件的贡献。结果表明:(1)本世纪以来干旱事件的强度明显增强,严重干旱(severe droughts)事件减少,而极端干旱(extreme droughts)事件增加。(2)从总体上看,入湖流量减少、出湖流量增加、湖区降水减少、蒸散增加对本世纪干旱事件的贡献分别为45%、24%、23%、8%。(3)入湖流量减少归因于鄱阳湖流域的降水减少和蒸散增加以及流域内水库调蓄等人类活动因素;出湖流量增加则归结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减弱。(4)三峡水库蓄水是秋季长江顶托作用减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鄱阳湖干旱强度增加,但目前无证据表明它可单独触发干旱事件;三峡水库泄水会减弱同期发生的鄱阳湖干旱的强度,但其作用并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对于评估鄱阳湖区域水量安全、应对湖区极端干旱事件、未来实施的三峡水库生态调度以及全流域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Landscape Ecology等主流期刊上。
论文链接: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8/1/014010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31161.2014.916444
http://www.hydrol-earth-syst-sci.net/20/93/2016/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80-016-0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