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取得进展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久、人口经济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优化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近30年来,长江流域高强度开发与城市化发展导致其正面临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湖泊与湿地萎缩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定位长江经济带2020年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重要性及生态保护与管理的重大需求,在中科院STS项目(KFJ-STS-ZDTP-011)、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KFZD-SW-31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571)等联合资助下,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徐昔保副研究员等,遴选水源涵养、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和粮食供给5类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利用遥感和GIS、CASA、InVEST和RUSLE模型,评估长江经济带2000-2015年5类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格局,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定量区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道路建设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并分别在1km栅格和市级两种不同尺度上,分析5类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环境领域主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研究表明: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陆地生态系统系统服务整体呈改善趋势,空间分布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其中,固碳和粮食供给呈显著增长趋势,分别增长22.1%和16.9%;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呈小幅增长趋势,分别增加6.4%和4.7%;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771下降到2015年的0.765,总体保持稳定,呈弱退化趋势。同时,受城市化扩展、坡耕地开发、高速公路与高铁建设、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部分局部区域也存在较明显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趋势。

长江经济带5类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总体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多元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空间相似性,主要受两两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其中,1km栅格尺度上,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固碳—粮食供给—生物多样性维持之间的协同、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之间的权衡均存在较高的空间相似性;地市尺度上,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粮食供给存在较显著的协同关系,而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呈显著的权衡关系,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效应。

建议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实施相关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纳入生态保护与管理政策制定过程中,如生态红线、战略环评等,加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联通性保护;继续开展权衡与协同的空间与时间尺度效应、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集成模型、及涵盖长江经济带重要水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将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诊断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趋势与权衡关系,有助于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链接:

Xibao Xu, Guishan Yang, Yan Tan, et al., 2018. Ecosystem services trade-offs and determinants in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0 to 2015.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34: 1601-161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12038)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