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流域旱涝急转时空格局及强度特征预测研究取得进展
旱涝急转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异的显著表现之一,是旱涝并存现象的一种极端表现,其不仅具备干旱和洪涝分别具有的灾害特性,而且由于转折突然,所造成的危害比单一灾害的叠加更为严重。尤其在长江中游地区,河湖水系复杂,再叠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该区域成为干旱、洪涝、旱涝急转等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鉴于旱涝急转这种复合型灾害所产生的严重影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相虎副研究员等以长江中游鄱阳湖流域为例,基于未来气候模式数据,通过水文模型和旱涝急转指数(DFAAI),定量辨识了未来鄱阳湖流域的旱涝急转事件,研究了旱涝急转发生频率和趋势的时空格局、强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系统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水文事件的发生机制与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未来鄱阳湖流域洪峰将从6月推迟到7月,洪峰流量将显著增加,径流年内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旱涝急转事件更加频繁,其中,“旱转涝”事件年内分布范围将有所扩大,而“涝转旱”事件存在更为集中的趋势,尤其在RCP 8.5情景中表现最为显著。另外,虽然鄱阳湖流域未来旱涝急转以轻度事件为主,但中度和重度旱涝急转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在流域东部的信江子流域和饶河子流域频繁出现。气候变化使流域降水的年内分布不均是造成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流域水库的调蓄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旱涝急转不利影响的作用。
该研究成果以Projection of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 a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 under changing climate为题,发表在水文学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生王容,该研究是其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导师为李相虎副研究员,目前为刘元波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图1 不同气候模式情景下旱涝急转频次变化趋势
图2 不同气候模式情景下旱涝急转强度变化特征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230081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