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将于“十三五”末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吴晶晶)气候变暖正在改变全球水循环系统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过程,使洪水、干旱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我国将于“十三五”末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以加强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系统的观测和认识。

记者从11日开幕的2016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上获悉,“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是国际上首个对全球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综合观测的地球科学卫星。目前卫星已完成了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的攻关和试验验证,为开展工程研制奠定了基础,卫星预期于2019年到2020年左右发射。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是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空间科学背景型号项目”的支持下,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同提出,也是我国第一个面向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空间地球科学卫星计划。

该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员施建成表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肆虐的洪水就是水循环在区域发生变化造成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水循环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我们的预报能力,是当前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施建成介绍,WCOM计划提出了创新性的有效载荷配置和新型传感器协同反演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壤湿度、雪水当量、地表冻融、海水盐度、海面蒸散与降水等水循环关键要素时空分布的同步观测将实现前所未有的观测精度和系统性。卫星获得的高精度观测数据将提升现有模型的模拟能力和准确预报能力,在防洪抗旱、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粮食和生态安全等领域发挥作用。

据悉,该卫星计划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已与美欧多国研究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卫星计划实施后将以此为核心发起国际水循环观测卫星星座,形成对全球不同地区水循环系统的立体式观测网络。

附件